玄奘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求解

2025-05-10 01:06:3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

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扩展资料

成就经历

贞观十九年,玄奘返祗长安,时年46岁,出游外达17年,历56国。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 ,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法师回国后翌年,即贞观二十年(646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首先在弘福寺翻经院进行,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前为止,共19年,先后译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不仅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此书传世版本很多,这三个古本,对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之路

回答2:

传播佛法。把西行取得的佛经,翻译成汉语,供人学习传播。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扩展资料:

玄奘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玄奘对唯识学说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他在印度求学时,在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习唯识两年。

回国之前,把那烂陀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及十大论师的注疏共2500颂,统统搜集起来,并揉译成《成唯识论》一书,成为中国唯识宗的主要经典。同时,他还独创“三境理论”,推动了唯识学的发展。不仅如此,玄奖与门人窥基、慧沼等在中国开创了唯识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辗转传到韩半岛、日本各地,创宗立派,盛极一时。 

玄奘游学印度时,曾随精通因明学的论师学习。回国后,译出商揭罗主的《入正理论》、陈那的《正理门论》等因明学著作。其弟子们相继弘扬,很有成效,玄奘还亲自出面,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可见他对因明的重视非同一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回答3:

求道之路:应该寂静还是喧嚣 玄奘的取经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但玄奘取经的精神动机早已经模糊不清,实际上已经不容易理解。他在前往印度之前,曾经在当时的中国到处求学。遍访佛教寺院,请教大德高僧。在这一切努力之后,他认为他心中的疑问和难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甘冒唐太宗的禁令,毅然决然前往印度。他在给西域的高昌国王麴文泰的信中解释自己的取经背景,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用语不同,语义悬殊,理解纷乱。“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隋唐的政治统一时代虽然到来了,但佛教内部的争吵却没有完结的迹象。玄奘希望解决这种论争,但在中国却没有可能,因为中国连《瑜伽师地论》这部佛经都没有。“恨佛化经有不周,义有所阙,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玄奘要解决的是佛教义理问题,佛经应如何翻译,佛法应如何理解。这在当时,自然就是佛学重大课题了。 玄奘不论在国内求学还是到印度取经,都不是为了追求富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在高昌国,国王仰慕玄奘的学问,恳请他留在高昌教导众生。这就是帝王导师了,而这毫无疑问意味着富贵荣华。但玄奘不同意。高昌王甚至采取了强迫的办法,但仍然没有导致玄奘屈服。他坚持原来计划,不愿意半途而废。玄奘取经归来,学问之名,声振寰宇。唐太宗发现玄奘是个政治家的好材料,于是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再一次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富贵生活。追问一些人生道理,比如探讨人的佛性,在当时的佛教世界是公认的重要问题,于是如玄奘者不避艰险,西行求法,希望通过自己的求学努力得以解决。追求得道,而宁愿放弃富贵荣华,玄奘的行为感动了当时的许多人,于是许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玄奘获得成功。丝绸之路,尽管以沟通东西方贸易而闻名于世,但由于玄奘这些求道者的足迹,大大丰富了这条道路的文化内涵。是的,玄奘也许并没有获得最终答案,关于人生的许多问题依然纠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可能人性、佛性等等根本就没有终极答案。但玄奘的足迹告诉了我们,人之为人,并不在于物性,人是必须有精神追求的。人生问题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终极答案,而是探索本身。 今天,玄奘的行为能在多大程度获得理解,我们是不敢乐观的。如果玄奘在今天,也会经常面对“学问有什么用?”的诘难不知如何回答。玄奘的时代,毕竟信奉佛教的群众是广泛存在的,即使一般群众对于佛教义理没有丝毫理解和兴趣,但他们是承认佛教有益处的,所以对于玄奘这样的僧人完全可以满怀敬意的。但在今天,玄奘这样情愿放弃富贵荣华而去追寻一些没有用处的行为不是太奇怪了吗?不用说受教育有限的人群,即使是学界中人,以学获利者在在而有,连起码的敬业精神也难寻难觅,真诚更是无从说起了。因为学问贬值,从事学问者与社会的富裕阶层绝缘,包括部分拥有学者头衔的人谈起学问也是满脸不屑,后继者当然望而生畏,久而生厌。不用说对玄奘精神的效法,即使理解起来也困难万分。求道之路,正面临荒芜。 在玄奘当年的求道之路上,近些年喧闹之声不休。各地的旅行者,纷纷举起他们的照相机。拍敦煌千佛洞历尽沧桑,拍炳林寺夕阳残照,拍交河城,如千载不沉的战舰,拍汉长城,心路历程如缕如烟……。玄奘走过的路,现在怎么样了?人们在拍摄,是否也在思考,关于丝绸之路,关于玄奘的求道。 高昌王麹文泰热情款待玄奘的高昌城,在玄奘走后一千年左右的时候,毁灭于一场战争。这座响誉千年的丝路古城,只剩下残垣断壁,无声地诉说。龟兹古国的风韵,如今在克孜尔石窟的佛教壁画上还多有保留,但玄奘经过的雀梨大寺,现在点点滴滴的壁画已经被黄沙半淹,似乎是无话可说了。人与自然的破坏,加上文化变迁,丝绸之路的文化景观呈现了迥异的风貌,玄奘的时代,正退缩成历史。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亙古不变的山河以及人类行为的历史延伸。公格尔、慕士塔格依旧巍然耸立,天山、昆仑,依然逶迤浩荡。泪泉不尽的甜水,已经流淌了一千年。千年未倒的烽火台,看累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天山飞雪的季节,人马通行的山涧谷道被大雪掩藏,当年的凌山脚下,现在依然集聚着等待春天翻山的人群。考古出土的古杏树,它的许多代子孙还在为今天的人类提供甘美。高山流水边为行人提供休息的一块石头,也许记忆起千年以前另一个行人的体温…… 人类的文化承继性,道路也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即使利用了现代化交通工具,你仍然无法摆脱先人为你开辟的路线。通过旅行,我们依然可以目睹西北的历史风貌,以及风干的历史,古道沧桑传递着关于人世变迁的种种规则。在古代遗迹的旁边,现代城市拔地而起,在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的时候,你的头脑中印出的是历史兴衰的步伐。在玄奘隐去以后,只有玄奘的背景和求道之路,不声不响地停留在我们的目光中。忽然,我获得了来自心灵的消息,在求道之路上追随求道者的足迹,不也是一种求道吗? 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与众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运动因为关涉众生幸福,趋利行为不难理解,毕竟只有精神的生活是畸形的。同时,我们更不必担心人真的会变成物化动物。我们的思维空间不会越来越狭小,我们的精神生活不会被物质完全占领。作为玄奘精神的传人,我们终于不会数典忘祖。 求道之路,从来不是、也不需要熙熙攘攘。然而,拥有历史,却是所有人的天然权力。那是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人生因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