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仅推动了人口的流动转移。 根据我国官方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一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为城镇化率,即该地区常住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率。1980年以前,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2%,而1995年为30.3%,已有近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人口比重定义上,中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称的城市化并无实质区别。鉴于中国人口众多等国情,1999年通过的“十五规划”建议稿中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与此同时,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1978年来最大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33个农民的收入方能等同1个城镇居民的收入。未来5年,对于中国城乡关系的调整,关键并充满变数。“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首次超过50%,而农业总产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史无前例降至10%以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城市化进程缓慢。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但部分城市出现了虚假城市化。 1:对城市:两代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特点不同,其具体作用也会有差异。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较第一代农民工高(普遍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那么这也意味着他们在城市相对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城市中接受进一步更深层次教育的机会更多,因此,他们也更加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80后农民工都已成为“月光”族,他们很少考虑把大部分工资寄给家人,甚至还会啃老,这使他们成为城市中正在逐渐成长壮大的消费群,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农业生产生活的陌生以及对对城市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以及其平均年龄较低造成。
2 :对农村:大量农民工进城,大大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第一代农民工进城观念务工的目的仅仅是赚钱,养活家乡的亲人,是为了找一条出路,因此,但他们拿到那微薄的工资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攒起来带回家,连邮寄都嫌贵,赚到足够钱之后往往回到家乡,城市对他们大部分来说永远都只是暂时的工作地点,可见,第一代农民工即使是离开了农村,但他们仍然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大大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大量的财富由城市流向农村,大量的乡镇企业,农民企业家出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蓬勃发展!
而80后的农民工离开家乡的目的就很多了,比如“长长世面”,“在家没意思,出来看看”,等到他们来到繁华热闹的城市,长了世面后就是对自己人生观的一次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造,他们不再留恋乡村的宁静——那只是城里人的消遣,而非生活,他们希望在城市住下来,希望得到更多的工资与基本的人格尊严,当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被城市所同化,这些变化与他们的年龄、理性成熟度及儿时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对城市: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必然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引发各种问题,如阶层分化严重,犯罪等等,但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讨论的重点之内。
2:对农村: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出现了,也带走一大批农村建设的能人骨干;但是,当留守儿童长大成为80后新一代农民工时,这群饱受留守之苦的孩子来到城市这个五彩的世界时,他们志向并不是去找条万不得已的活路来养活家乡的亲人,而是要留在城市生活得更好,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使他们与农村格格不入,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90后,00后的农民工的大致轮廓,到那时,农村再也得不到“衣锦还乡”带来的那一份光荣与财富,留下的的是一个衰败、无人理睬的农村,而如今,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空心化,青壮劳动力不足,抛荒严重,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这不正是一种可怕的预兆么。 从两代农民工对城市作用的比较,我们会发现,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赚到钱回到家乡,必然会给农村带去城市的新理念,给衰败的农村带去先进的发展理念,出现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这也给风雨漂泊中的小农个体经济指明的一条发展道路,那就是进一步走向农业的产业化与专业化。但是,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让我堪忧,他们普遍不愿意回到家乡,希望永远留在大城市扎根,因为回到家乡他们也无事可做,他们是不会种地的农民!但这会导致农村劳动力逐渐缺失,或许在我国“人口红利”时期,此问题暂时不会太严重,但是如果第三代,第四代农民工都不再回家时,城乡差别将不可挽回的极端加大。
同时,人口持续性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也会造成城市人口爆炸,而我国发达城市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因此,这种单向性的流动会加剧我国东西发展的差距,这让我想起很多拉美国家,墨西哥总人口一亿,但其首都墨西哥城就有2000万人口,是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巴西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是拥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特大城市,其总人口为1亿 600万,阿根廷总人口3800万,而其首都却集中了近千万人口,在我们谨防拉美化的同时,这种可怕的相似性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么?我不敢说我国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是由于人口流向单独造成,但绝对是重要的原因。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劳动力的单向流动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无意阻止农民工进城,更无意要求80后农民工一定要积极参与家乡农村建设,因为这是人口城市化的必然后果、最直接后果,而人口城市化则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面对规律,我们无意改变,但是,结合我国实情与其他国家经验,发现农业只有走科技化与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在劳动力极少的情况下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而城镇化道路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选择。
1“农村是片广阔的天地”,我们天之骄子大学生或许可以积极地参与农村的建设和小城镇的建设,当然,其间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绝对的前提,政府的大力引导必然会带来小城镇,农村基础建设的繁荣,这也可以缓解大城市结构性失业的困境,同时,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村生产模式的现代化与产业化,进一步与城市自身建设相适应,而不与农村争夺劳动力,若能这样,城市与农村各取所需,共创繁荣。
2与上一条相适应对策是适当放缓特大城市扩张,不要单纯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要追求质量上的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某些方面。某些特大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是我国迅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但是要紧记韬光养晦的精要,切莫追求一时成就重蹈拉美覆辙,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覆辙,笑到最后才是美啊!